查看原文
其他

知播·科学家访谈:吴丰昌院士 | 2021首届环境与生态系统工程发展论坛精彩回顾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 2023-03-13
在“十四五”蓝图徐徐展开之初,在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任务目标圆满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之机,“2021首届环境与生态系统工程发展论坛”于9月3—5日在内蒙古包头市顺利举行。本次论坛由《环境工程》编审委员会策划组织,旨在更好地应对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行稳致远。此次专访由“知播.云上星光”媒体支持。“知播·云上星光”是《工业建筑》杂志社为读者精心打造的知识创新服务项目,分享国内国际建筑科学与环境科学领域的学术前沿、应用进展及行业资讯。本期的“知播·云上星光:科学家访谈”内容围绕吴丰昌(院士)的主旨报告“环境地球科学学科发展战略初步思考”展开,畅谈论坛主题,寄语期刊发展。访谈由论坛组委会委员穆云松主持。

吴丰昌

《环境工程》副主编

吴丰昌,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环境基准与标准及污染控制的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科院引进海外杰出人才计划,中科院优秀“百人计划”,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科技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际环境毒理与环境化学学会政府服务奖。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在国内外发表重要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220余篇,出版《水质基准理论与方法学导论》等中英文专著7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


主持人:

尊敬的吴院士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百忙之中参加“2021首届环境与生态系统工程发展论坛”。您在这次的论坛中给大家带来了非常精彩的报告,关于环境地球科学学科发展战略初步思考,能否在“知播”平台进一步分享您的报告内容,或者对您的报告有哪些补充呢?


吴丰昌院士

我的报告题目是“环境地球科学学科发展战略初步思考”,这个题目与论坛的主题十分密切。我们国家提出了面对新目标新任务,要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保持战略定力,继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社会经济转型,推动多污染物的协同治理,流域的系统治理,这为本次论坛提供了非常好的机遇和挑战。


我认为此次论坛以系统工程为主题是非常好的。我们原来可能更关注传统污染物,但实际上我们应该关注新污染物。多污染物包括传统污染物、新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因为现在看来,二氧化碳或多或少被看作成一种污染物。我们现在应该更加关注多污染物,这需要通过系统工程研究和解决。另一方面,多污染物也需要流域系统的治理、多要素的治理,现在的环境问题不仅仅是单要素的,例如大气污染除了和能源结构有关系以外,实际上和农业产业、农业用地也有关系,所以大气污染和生产结构有关系,和水、土、气都是相关的。水污染可能是通量问题,也可能是由于固废引起的,所以多污染物需要协同治理,而且是多学科的治理。不仅仅是依靠工业和农业,也包括城市生活污水市政、环保、水利等共同治理,即多学科、多领域的治理。这是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要求,为我们的论坛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和挑战,所以这个论坛举办得正当其时,说明我们的主办方有国家需求的理念和眼光、有战略意识,能够召集我们国家各个环境领域的专家,这本身就是学科交叉、学科融合,所以说这个论坛举办得非常好。


我报告的主要内容是环境地球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这是我们国家基金委响应国家号召。基金委是“两条腿走路”。基金委原来更多的是注重基础研究,现在也强调服务于国家政策战略。基金委不仅要聚焦前沿,也要聚焦交叉、聚焦管理支撑、聚焦应用,相当于“四个导向”和“两条腿走路”。在这样的情况下,基金委在2018年启动了改革,在地球科学部里面增加了环境地球科学学科,这也是顺应国际潮流,顺应我们国家战略需求改革的重要举措。刚才曲院士也提到做工程的人不能只关心污染,也要关注广义的污染。人类有些时候很伟大,但有时候在自然过程中又很渺小,很多环境问题都和自然因素有一定的关系,比如现在很多区域缺水,很多自然灾害也会造成很多的环境问题,生态破坏和生态退化也与自然因素有关。所以现在国家提出要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说明我们国家环境发展理念已经进入到一个非常高的层次,要统筹污染防治和全球气候变化治理,这是前几年不可想象的。前几年环境人的想法是把周围的环境治理好了就可以了,但现在我们逐渐开始关注气候变化,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一个转变。在环境质量得到一定的程度改善后,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大家更关注健康问题,我们希望吃的食物更健康、呼吸的空气更干净、喝的水更纯净、活的时间更长、少生病,这些都是和环境相关的。基于这些考虑,地球科学学科启动了重大的改革,增加了很多新的交叉学科,比如生态毒理学、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和健康风险。这是科学家的心声,也是国家的需求,所以基金委满足国家需求,开展相关基础研究。


现在环境地球科学学科有17个学科代码,然而在一九八几年(1985)基金委刚开始时只有一个环境地球科学学科,就是我一直申请和申报的学科,那么现在跟环境相关的学科已经有17个了,这不仅仅是一个学科代码的变化,实际上也是我们国家需求的重大的变化,也是我们国家这几年科学迅猛发展的标志。环境地球科学学科目前有四大板块,分别是污染环境、灾害环境、生态环境和健康环境。有四梁八柱,四梁是指水、土、气和生物;八柱是8个支撑学科。再加新技术新方法,再加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加起来共17个学科。所以我介绍一下这个学科,上周基金委出版了对环境循环发展战略的报告,大概有 600页、90万字,出版当天2000本就售罄了,说明大家还是非常关注的。


主持人:

环境循环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非常受欢迎,也是由吴院士领衔,对于地球科学未来的规划有一个顶层的设计。那么下面想再问吴院士一个问题:我们这次是首届环境生态的发展论坛,未来您希望论坛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或者请您给一些建议让论坛能发展得越来越好。


吴丰昌院士:

我看了一下参会代表,认为这是一个高水平论坛,同时涉及的学科也比较丰富。做工程的代表相对多一些,未来发展方向可能还是系统工程。系统工程不仅仅是一个污水处理或者市政工程,这个系统工程应该要理解成环境与生态的系统工程。环境与生态系统工程是非常广泛的,涉及到方方面面。首先环境和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包括水、土、气和生物各大介质,生态就更广泛了。

今年是首次举办论坛,我们有良好的开端,希望以后能够再加强。比如昨天我们讨论和《环境科学研究》刊物做一个融合。我强调的是环境生态科学与系统科学工程,这样是不是更大一点,这也是国家这几年的发展需求,工程是一个系统解决方案,现在任何的环境问题靠单学科都是很难解决的。实际上,解决环境问题不仅仅是考虑学科,还要考虑经济、政策以及法律法规,所以环境问题解决必然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习总书记提到的碳中和、碳达峰,也是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最近工程院启动了一些交叉学科,包括环境地理科学学科,其中报告里面也提出了、形成了很多学科,所以这个系统工程应该是广义的系统工程。我认为已经迈出了非常坚实的一步了,此次论坛办得很好,我了解到杨社长是学传媒的,所以包括了环境科普、公众宣传。我认为在环境和生态治理、维护过程中需要人人参与。“系统”这两字可以做大文章。


主持人:

好的,吴院士您也是《环境工程》期刊编委的重要成员,您可以给我们期刊一个寄语吗?


吴丰昌院士:

我希望《环境工程》期刊越办越好,真正成为科学家、政府、公众和管理交流沟通的平台,也成为真正学、研、用的平台,真正发挥《环境工程》在社会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我认为办好一个刊物确实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是一个非常需要付出的工作,需要很高的精神境界,需要甘为人梯、成就别人、服务国家的非常重要的职责在里面。

出版社经过40年的这个努力,培养了一大批科学家,特别是非常年轻的科学家,他们很多成果都通过你们的刊物得以发表,估计很多的年轻科学家第一次看到自己的论文变成签字出版出来并且被大家所引用,发挥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作为一个刊物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中文期刊到目前还是遇到一定的瓶颈和难处,我认为现在可能是个机遇,国家现在特别强调国内核心期刊的作用,随着这几年SCI的热潮过了以后,大家会慢慢的平静下来,包括我和我的学生现在就无所谓,有好的科研成果能发表出来就可以,不一定非要在什么期刊上发表,我也推荐我们团队的科研成果在《环境工程》期刊上发表。


主持人:

好的,非常感谢您的精彩分享,那么今天的专访就到这里,谢谢吴院士。


吴丰昌(院士):

谢谢。


再次感谢读者对《环境工程》和本次论坛的关注与大力支持!更多专访内容持续推出,敬请期待!


出版物

《环境工程》创刊于1982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曲久辉担任主编。《环境工程》入选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ISTIC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等。

因为公众号平台更改了推送规则,如果不想错过环境工程的文章,请记得读完点一下“赞”“在看”,这样每次新文章推送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列表里。

人生总会有遗漏,但是不要忘记点“在看”~

环保面前 没有旁观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